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正文

“云旅游”怎么更好促进文博业转型升级

柔美而舒适的配色,闪闪发亮而跳脱的小鹿,聆听着结尾的那句“比金钱和美丽皮毛更珍贵的是那颗善良的心”,脑海中浮现出童年时在莫高窟游览的情景。那时还没有各种数字化展示手段,一切都是古朴而原始的样子,走入阴暗而狭小的洞窟中,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懵懵懂懂不能完全理解那些故事和艺术形式,但仿佛顺着讲解员手指的方向向上望去,就能窥见很多的秘密,遇见很多的美。感谢“云游敦煌”小程序,在观看根据莫高窟第257窟壁画《九色鹿》改编的《神鹿与告密者》动画剧中,唤醒了我这些美好的记忆。

唐代诗人沈佺期曾写“拂云游四海,弄影到三山”,能够云游四海,追寻“诗和远方”几乎是每个人内心的向往。也记得有一首歌叫做《我想去桂林》,里面有句歌词“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可惜,当疫情袭来,人们发现即便有了钱和时间,旅行的计划依然无法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云旅游”这类文旅新品应运而生,茁壮生长,成为了文旅产业智慧转型的典范。

今年2月底,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等共同打造的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抢先体验版正式上线。这是首个集探索、游览、保护敦煌石窟艺术功能于一体的微信小程序,据说上线10日内,总访问量超过500万。4月13日起“云游敦煌”推出的敦煌动画剧首映按钮,也很快成为各大社交媒体的热点。这一系列动画剧在数字化修复和“还原”壁画的基础上,对故事中的角色和人物进行了动态化的制作,并配上鲜明活泼自带网络属性的台词,如“皮草大衣”“只要功夫练到位,站在哪里都是C位”等。用户还可自行选择故事和角色尝试配音,或邀请亲朋好友分饰角色,合作完成故事配音。

不同于“云游敦煌”这类沉浸式代入感极强的“云旅游”产品,在5G技术的加持赋能下,旅游实景直播也突破了原有技术和形式的局限,孵化出爆款。不久前,故宫博物院就凭借直播“云赏春”火了一把,在各平台的播放量累计破亿。它代表了时下“云旅游”的另一种思路,更多地利用移动拍摄、VR沉浸体验等全新手法传播实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满足了人们实地逛公园的体验感。在以三条路线进行的三场直播中,人们既能看到形形色色的古建筑,也能看到故宫春日的自然生态,如花花草草、鸟雀宫猫,建筑背后的人文历史掌故则穿插其中,多角度拼凑出一幅人们平日不曾留意到的故宫景象。

此外,融合“主播讲解+文化讲解+直播带货”的“云旅游电商直播”,同样成为各大博物馆在疫情期间的全新选择。被网友称为“文博界李佳琦”的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讲解员白雪松自2月23日在淘宝平台首开直播以来迅速走红,从王羲之的碑石到李世民陵墓浮雕石刻昭陵六骏,网友们在白雪松幽默诙谐又极具专业性的讲解下“秒懂”文物背后蕴含着的文化与知识,进而对这个相对小众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留言说等恢复开馆就要去参观。其淘宝官方店铺粉丝数增长至近4万,相关拓片、字帖等文创商品销量也大幅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数字化”早已成为旅游产业和相关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词,人们也早已习惯在线上订购机票、酒店,景点门票,通过各种旅游平台查询景点的相关信息、攻略等。而近年来数字化逐步向旅游产业的上游延伸,许多文博机构使用数字化手段对文物进行修复和展示,同时通过各大社交和电商平台的传播增强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真正让许多只可远观、晦涩难懂的文物走下神坛,“活”了起来。文化旅游因自身蕴含的艺术与文化价值,与数字化产生了更多融合发酵的空间。如遭大火烧毁超90%藏品的巴西国家博物馆也通过数字化手段在网络平台逐渐“活”了过来,Google Arts&Culture推出的虚拟访问博物馆计划利用其街景技术,将巴西国博的部分藏品电子化,并用谷歌街景将博物馆中曾经的展品和展厅呈现在人们眼前。而腾讯最近也与巴西国家博物馆签约,向中国游客征集参观时留下的影像资料,用人工智能在数字世界重建部分展品。

对于“云旅游”这一新兴事物,曾有人忧心它会不会是疫情期间的无奈之举。的确,如若在缺乏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情况下,仅仅把线下资源照搬到线上,“云旅游”将成为渠道化的产物,而缺乏自身独有的文化社会价值。令人欣喜的是,“云游敦煌”“故宫云赏春”“碑林博物馆直播”等产品形态创造出各不相同的文化旅游体验,扩展着博物馆的传播边界。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化文旅产品将更多地涌现出来,通过颇具体验感、浸入感的技术手段,让更多的人们一边感受着人类文明进程中璀璨的历史和文明,一边构筑着不断发展和进化的文化生态系统。

(作者杨柳,为传播学博士后,上海理工大学网络与新媒体系青年教师)

关键词: 云旅游 文博业转型升级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