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圣四年(1097)闰二月,宋哲宗赵煦下诏将一座宫殿前石碑上的刻字刮掉,并将碑文的作者苏轼南贬至琼州(海南)。这篇碑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上清储祥宫碑》,当时还得了哲宗皇帝一千两银子的稿费,为何才过了几年就连人带文一起被抛弃了呢?
时间回到六年前。那年苏轼在杭州做地方官,忽然被朝廷召回京任吏部尚书。对这个调动,他是很不情愿的。他虽然是哲宗皇帝(1076—1100)的老师,也深得掌权的太皇太后高滔滔(1032—1093)的器重,但是他的这位皇帝学生很不上进,也不喜欢他,而且经常有政敌跑到小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苏轼深知不为皇帝所喜欢的后果有多严重。为了避祸,也为了摆脱人事纠葛之烦恼,他主动请求外任,在杭州踏踏实实干了三年地方工作。
可惜好景不长,这次苏轼以56岁的“戴罪之身”被召回京,一是因为又被打小报告了,二是高滔滔可能有重要任务交给他。后来事实证明,这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即将建成的上清储祥宫写碑文。大家可能奇怪了,既然苏轼此时是“戴罪之身”,为何还要把他请回来写碑文?这上清储祥宫又是什么来头,得专门请苏轼这样的大牌来写碑文呢?
这上清储祥宫原名上清宫,本来只是一座普通的道观,修建于太宗时期,后来在哲宗的曾祖父仁宗庆历三年(1043)毁于大火。朝廷本想重修,但包拯极力反对,于是这片废墟就被改为禁军营,这一改就是37年。
事情在哲宗的父亲神宗时期有了转机。元丰二年(1079),神宗让道士王太初居住在太清宫旧址。王太初在北宋道教史上颇有些影响,善于驱神弄鬼,皇帝都有些信他。不久就有人说,上清宫所在的位置关系到皇家子嗣繁盛与否。
这对赵氏皇室来说可是一件大事,因为赵氏的子嗣一直不是很繁盛,皇室子嗣多早夭。所以神宗听说上清宫有如此厉害的关系之后十分重视,赐钱赐地重修宫殿,并赐名“上清储祥宫”,其“储祥”之义,含义深远。可惜没过几年,神宗皇帝就去世了,享年38岁。
高滔滔是哲宗的奶奶,作为后宫之主,她对这件事情自然十分关注。哲宗即位以后,她想继续修建上清储祥宫,但又不想因劳民伤财而给新党提供打击她的证据。于是就号令内宫省吃俭用,又动用几乎全部私财,终于在元祐六年(1091)修好了宫殿。
身负“重大使命”的上清储祥宫完工以后,按宋人礼仪,是必须要写一块碑文以示其庄重显要的。高滔滔过了一遍名单,觉得此事非苏轼不可,一来他有文才,二来他字写得好,三是他能把高滔滔的内心想法完美表达出来。作为共事多年的老下属和亲密的老战友,苏轼当然非常了解太皇太后的心思,他仔细考虑之后,给朝廷写了封申请书,请求提供以下材料:
⒈上清储祥宫始建和被烧的具体时间;
⒉宫殿始修时所费钱物数量,以及本次重修所费钱物来源;
⒊神宗皇帝赐名“上清储祥宫”的诏书,以及神宗、哲宗赐钱赐物的书面证据;
⒋请求明示是写成碑还是记;
⒌如何写苏轼及题碑额者的名字及衔位。
从上书所请内容来看,苏轼的考虑是非常周到的。他之所以提出要查账,完全是为了彰显高滔滔自掏腰包的品格。因为北宋皇室要员没有擅自动用国库的权力,大权多分散在文臣手中,高滔滔要修这么一座负有特殊使命的宫殿是非常不容易的。另外,他专门提问谁写碑额也是深有用意的。如果碑额是由皇帝写,那他的碑文主旨一定要从皇帝的身份去考虑。其实苏轼应该也猜到了,碑额肯定会是皇帝写,因为只有皇帝才能配得上高滔滔对这座宫殿寄予的厚意。朝廷很快就回复了苏轼,并说明碑额由哲宗皇帝亲自题写。宫殿正式完工后,又传檄全国,减决囚犯,遍施皇恩。从这些举动来看,一切都符合上清储祥宫复建的意义。
苏轼的碑文即著名的《上清储祥宫碑》,共1213字,在这篇碑文里,苏轼主要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修建上清储祥宫用的是太皇太后和皇帝的私财,没有劳民伤财,宫殿再富丽堂皇也不为过。二是修建这座宫殿表明了朝廷治理国家的一种态度:“大率依本黄老,清心省事,薄敛缓狱,不言兵而天下富。”
高滔滔对这篇文章应该是非常满意的,她以皇帝的名义给了苏轼一千两银子作为稿费,又请人刻碑,并以朱砂填红。苏轼深知这篇碑文可能寓含的政治后果,于是谢过皇恩,婉辞稿费。但高滔滔坚决不允,她回了苏轼一封信,对碑文作了高度评价,苏轼没理由再拒绝。
然而故事到此并未结束,或者说,只是一个开始。
写完碑文后的第三年,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苏轼的第二位夫人去世,二是高滔滔去世,三是哲宗亲政。后两件事对苏轼未来的人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哲宗亲政后正式起用自己的年号“绍圣”,含义是主张新法。至此,保守派的苦日子到来了。苏轼作为旧党核心成员,除了被一贬再贬,其诗文刻石也遭全面毁禁。那篇政治态度鲜明的《上清储祥宫碑》明显不符合哲宗的政治主张,什么黄老思想、无为而治,哲宗统统不要,他要改革。于是哲宗派人刮掉碑文,准备请蔡京来写。蔡京此时是哲宗皇帝的翰林学士承旨,从职务、职称,甚至书法水平上来讲,也是可以写的。但是蔡京的写作立意和态度与苏轼完全不同。蔡京是个大玩家,年轻的哲宗皇帝也爱玩,于是严肃的书碑活动就变成了一场游戏。哲宗命人在宫中摆局,每三天请蔡京来写一次,每次都摆上各种美食佳酿,香药珍物。蔡京享用过后,就在石头上写几十个字。就这样吃吃喝喝、磨磨蹭蹭写了一百多天才完成。写刻完后,又从御府里拿出金粉填字。制成后,皇帝和朝臣开始疯狂拓片,一本拓片售价五千两。仁宗拓了数百本,分赐群臣,并下诏将拓本藏入御府。高滔滔苦心经营、苏轼周密谋篇的一篇鸿文,就这么被蔡京和哲宗给玩坏了。
此事传开之后,有了这样一个传说。说是苏轼南贬途中在一面墙壁上看到一首诗:
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
诗中引用了唐代的一个典故。唐代著名将领裴度平定淮西后,韩愈写了一篇《平淮西碑》来歌颂裴度。后来韩愈被贬岭南,平淮西碑被毁,改由段文昌重写。此事与苏轼的遭遇极似,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有人说是苏轼自己写的,也有人说是别人写的,因为缺乏证据,已经无法考证了。不过无论如何,虽然上清储祥宫碑遭毁,但这并不影响它万古流芳。(仇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