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天子脚下为何会有外族久居?史书中记载的陆浑戎到底在哪?

一座大墓,又将河南送上了热搜!近日,在洛阳徐阳墓地,考古学家发现一座2600多年前戎人王级大墓,这也是徐阳墓地考古发掘的第二座王级大墓。天子脚下,为何会有外族久居;中原腹地,怎会出现西北戎人特有的“头蹄葬”;史书中记载的陆浑戎到底在哪?

近日,在徐阳墓地新近发掘的一处2600多年前墓葬中,考古工作人员再次发掘出土大量精美随葬品,且都保存相对完好。这座戎人王级大墓的发掘出土,不仅再次印证陆浑戎于公元前638年迁入洛阳伊川这一历史记载,也真实呈现出当年戎人在洛阳地区的生活状态。对探索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民族融合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整套编钟发掘出土墓主人身份十分高贵

2013年一次偶然施工,洛阳市伊川县徐阳村自此吸引来国内众多文物专家的目光。当年,得知徐阳村可能存在大型墓葬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立即派人对现场勘查。在随后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徐阳墓地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墓地分布横跨顺阳河中下游两岸地域。目前,该处墓地已经清理墓葬150座,其中大中型墓12座。

徐阳墓地是中原地区首次发现的戎人遗存,2015年入选“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2016年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并荣获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昨日,在徐阳墓考古工地现场,工作人员依然在有序进行着考古发掘工作。与徐阳村里的热闹不同,村外的发掘工地上除连续不断的排水声外,再无其他声音。

从2013年陆续支援徐阳墓地的发掘工作,到后来常驻在发掘工地现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郭改委几乎见证了徐阳墓地的整个发掘工作。

“这座墓葬在我们前期勘探中发现,并且大概已经知道墓葬规格会较高,但是没想到里面的随葬品这么丰厚。”郭改委告诉大河报记者,从今年8月工作队开始对这座编号M15的墓葬进行发掘,这座墓葬长7.85米、宽5.5米、深6.8米,墓室内的葬具为一棺一椁,虽然经历过地下水侵蚀,但是棺木上的红色漆皮依然清晰可见。

墓室内,作为当时货币使用的贝壳随处可见。在墓室东侧,有一整套代表墓主人高贵身份的编钟以及编磬等礼器,这些陪葬品依然花纹清晰、样式精美。“编钟和编磬的发现,以及墓制规格这么大,可以推断出这是一座王级大墓。”郭改委介绍道,墓室内的9个编钟是完整一套,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青铜器随葬品在尽力还原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状态。这也是徐阳墓地考古发掘的第二座王级大墓。

在这座墓葬内,考古人员共发掘出5具遗骨。通过遗骨上的装饰初步判断,一具遗骨为墓主人,其余4具则是殉人。同时墓葬内摆放有许多青铜箭头,符合戎人西北地区民族的生活习惯。从这些迹象上看,专家们推测这座墓葬要早于先期已经发掘的墓葬,是戎人到洛阳后的早期墓葬,仍然保留许多戎人原有的生活和墓葬习惯,也能从侧面再次印证墓主人身份高贵。

全天不间断排水现场发掘仍面临挑战

由于徐阳墓紧临顺阳河,并依河流呈带状分布,所以徐阳墓大部分墓葬都遭受过地下水的侵蚀。2016年,为避免墓葬内的历史信息继续遭到地下水侵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经过多次研究,对前期发掘出的一座编号M6大型贵族墓葬进行整体搬迁。而为保证M15墓葬能够顺利发掘,考古队在现场设置多台抽水机,全天不间断地排出墓葬周围的水。

“这座墓葬既没有被盗,也没有遭受过多地下水的侵蚀,保存相对完整。”郭改委告诉大河报记者,目前M15的发掘工作仍在继续,后期还会对墓葬周围的地区进行持续发掘,并将在原址的基础上建设考古实验室,对墓室进行实验室发掘。

“M15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文献所载‘戎人内迁伊洛’的历史事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墓葬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M15表现出的文化融合与嬗变,体现了中华文明有容乃大,是中华文化五千年兼收并蓄民族融合的实证。

大河报记者了解到,徐阳墓地的考古发掘不仅证实陆浑戎迁至伊川的历史事件曾真实发生,同样也是研究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迁徙、融合的重要依据。据历史资料记载,东周春秋时代有戎人国家名叫陆浑国,陆浑戎属于姜戎一支。公元前638年,陆浑戎由陆浑迁到今天的洛阳伊川,公元前525年陆浑戎为晋国所灭。在对徐阳墓地的发掘中,专家发现在车马坑内随葬牛马羊头蹄的特点,与西北地区出土的戎族陪葬相同。随着对墓葬的进一步发掘,墓主人佩戴的螺旋形金耳环和鎏金铜质挂件,以及墓葬内出土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器具,都在证明徐阳墓地所在地就是迁洛后的戎人墓葬区。

11月27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国内考古专家们到徐阳墓地实地考察,并组织专家对徐阳墓地考古新发现进行研讨。研讨会上,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该墓葬与这一区域出土的其他墓葬一致,而徐阳墓地对研究陆浑戎这一族群,以及当时民族交流融合现象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陆浑戎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