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务人员操作港企研发的运输机器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京港澳同胞积极参与防疫抗疫,安全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他们主动声援内地战“疫”,慷慨捐款捐物,彰显同胞深情厚谊。展望疫情结束后在北京乃至内地的未来发展,他们信心十足。
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会长冯国佑对记者说:“疫情之下,国家很关心我们这些在内地的港澳同胞,我们除了要保护好自己,更要尽一份国人之力。”
适应挑战再出发
港人林智祥在北京启烨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担任首席市场总监,这是一家专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的初创企业。公司2月中旬启动远程办公,目前生产力恢复约有七成。林智祥告诉记者,疫情令公司面临不小压力,北京市近来推出16条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相当及时有力,期待公司能尽快迎来复苏。
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青委会主委王柏荣对记者说:“面对疫情,大家都是命运共同体。在抗疫的攻坚时刻,港澳同胞与内地民众一条心,希望能共同战胜疫情。”
“CBD迷你仓”创始人、“80后”港青曹肇棆带领团队,在3月初陆续复工。依照相关物业公司的安排,在京公司员工每次大约有三成在岗,其余远程办公。曹肇棆告诉记者,疫情对很多初创企业来说,是自我省思和优化组织的机会,通过挑战极限相应提升竞争力。“像我所在的港资创业企业,投资结构以境外投资为主,外国投资人暂时无法来实地考察,融资会受到一些影响。”
曹肇棆说,这次全民战“疫”再次体现国家的制度优势,我们在京港人对国家有信心。团队经过深度休整后,等疫情过去完全复工时,战斗力和魄力肯定非常充足。
香港导演叶逊谦与自己戏剧工作室的10来名成员分散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近来基本在线上办公。考虑到很多孩子宅家无聊,叶逊谦与丹麦文化机构发起“安徒生奖励计划”,启发孩子在线创作,目前已收到200多件作品。工作室眼下还带领孩子参与在线戏剧和写作课,酝酿即将在京出版的儿童戏剧教育指南。“闭关也很有生产力。”叶逊谦告诉记者。
对长期发展有信心
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萧惠君对记者说,中国香港(地区)商会积极发挥桥梁作用,近来协助开展在京港企情况和需求调查,将北京市政府关于防疫和复工复产的政策信息传递给会员企业,会员企业也正积极复工复产。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港澳累计在京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913个,累计实际投资941.2亿美元,占北京全部实际利用外资55.6%。疫情之下,不少在京港澳企业虽生产经营面临暂时困难,依然对北京乃至内地经济长期发展充满信心。
东亚银行(中国)北京分行早于2月10日逐步恢复营业。东亚银行(中国)华北区区长陈智仁说,相信疫情终将过去,我们对在北京发展很有信心,将继续以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助力疫情防控,支持首都实体经济发展。
北京侨乐房地产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是港资企业,公司总经理卫树景向记者介绍,公司管理的京广中心办公楼于2月3日复工,目前入驻的60余家企业已有37家复工。公司目前每天严格进行消毒测温等防疫措施,还配合CBD管委会对复工企业开展防疫指导,建立员工台账,掌握员工离返京情况,确保入驻企业复工安全。
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北京地铁4条线路。京港地铁总经理邵信明说,京港地铁将进一步按照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复产复工客流回升后的疫情防控,持续提供安全、健康、优质的出行服务,不断为北京城市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各尽其能齐战“疫”
为助力抗疫,在京港澳同胞各尽其能,通过多种渠道筹措防护物资。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积极在国外寻找货源,面对物流运输等限制,协会理事和成员全力以赴,终于将一批N95口罩从国外空运回国。在口罩到达首都机场的深夜,王柏荣亲自前往机场取货,随即分发给在京港人,并捐赠给北京一线防疫部门。
林智祥从新闻里了解到,有武汉医院采用机器人实施无接触救护。他向所在企业协调出3台运输机器人,捐赠给北京抗疫一线使用,帮助将食物、生活用品等直接送进病房,减少医务人员和病人接触的机会。林智祥眼下还与合作厂家商议,研发制造可用于监控测温的机器人。
据萧惠君介绍,商会会员企业踊跃捐款捐物支援内地,她也专门在香港采购上千个口罩和消毒液,并亲自带回北京,送给有需要的人。“港人齐心协力,共同抗疫,期盼疫情早日过去。”萧惠君说,虽然疫情期间港人港企面临不同的困难,但相信疫情过后,在国家各类政策的帮扶下,港企能够走回正轨,更好地继续在京发展。
来自澳门的郑毅庭说,最近大家的生活都有不方便,但我们是在保护家园、守护我们的城市,相信一定会取得胜利!来自澳门的罗彩燕认为,疫情面前,我们是命运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艰难时刻必须携手共渡。
冯国佑说,时至今日,在京港澳同胞依然在行动,大家都在尽自己所能,想为国家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相信国家应对疫情的能力,对国家充满信心,对北京充满信心。”
关键词: 在京港澳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