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发行持续火热、爆款基金频频出现的当下,“迷你基金”大量存在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一边是爆款基金一日售罄、低比例配售,一边是数量庞大的“迷你基金”规模长时间不足5000万元,面临转型清盘。在全方位实行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公募基金该如何解决这一行业老大难问题?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迷你基金”的出现是投资和市场因素的综合反映:一方面,一些基金业绩欠佳,导致资金大量流出,逐步迷你化;另一方面,部分产品定位不清晰,缺乏自身特色,风口过后自然被市场所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公司正在采取多种方式加速处理“迷你基金”,清盘趋于常态化,这也被视作公募行业的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清盘的181只基金中,93只基金的清盘原因为“基金持有人大会同意终止”,51只基金因“基金资产净值低于合同限制”而被迫清盘,29只基金的清盘原因是“转向成其他基金而终止”,8只基金则是其他原因。
“发得多、清得多”是一位公募资深人士对公募行业现状的描述。他表示,在市场行情没有重大变化、入市资金没有快速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整个行业强力发行新基金,最终只会使得全市场基金的平均规模越来越小。而头部公司、爆款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产生的虹吸效应,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马太效应。
基金数量比股票还多,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同类型基金数量过多,需要精简优化。占用市场资源又不能得到投资者认同的基金,应该尽快调整或者终止,这样有利于行业资源运用效率的提升,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基于此认知,基金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将“迷你基金”清盘,而不再去“保壳”。
对于5000万元清盘线的标准是否需要提升,业内专家的观点是:没有必要。“清盘标准提高或降低,对投资者利益的影响不大。FOF不可以申购1亿元规模以下的基金,养老目标基金不可以申购2亿元以下的基金,既有规则确立的交易层次已经很清晰。”沪上一位基金分析人士称。
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行业的优胜劣汰仍将继续,而基金公司在设计上报产品时就应该考虑产品的永续性,从源头上提升产品布局的有效性。目前全市场基金存量较大,基金公司还是要基于自身投资管理能力,考虑投资者偏好、市场环境等因素,审慎发行。
关键词: 迷你基金,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