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当前,各地都在推动营商环境改善,也在积极落实中央要求,开展学好用好民法典活动。
民法典是我国民商事领域的基础性法律,起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当前营商环境领域的一些痛点问题、顽瘴痼疾,在民法典中都有明确解决思路,我们应以民法典出台实施为契机,推动解决这些老大难、肠梗阻问题,实现营商环境的切实、根本改善。
破除“隐性歧视”
针对市场准入的各种隐性歧视,民营企业遭遇“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问题,民法典第2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4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在物权编的通则部分,第206条第3款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社会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可以说,平等是民法典的基调,产权平等保护是民法典贯穿始终的一项基本原则。产权平等保护能够增强境内外企业和个人从事商事活动的信心和动力,是健康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
从产权主体看,不论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微企业、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一视同仁,依法保护。从权利类型看,不论物质性财产权,还是精神性财产权,一并保护;不论人身权、财产权和人格权,还是物权、债权、知识产权、投资性权利,全面保护。
民法典对不同所有制形式下的产权予以平等保护,有助于保障不同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地位,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的公平营商环境,有助于民营企业家群体形成积极且稳定的预期,从而为资本形成和交易繁荣提供有效制度激励。
破解“融资难”
融资难,可谓经济金融领域的老大难问题。民法典合同编对融资租赁合同、保理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等市场经济活动中典型合同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对融资难问题的强烈关注。
自2007年物权法实施以来,我国法律对于流押、流质的效力一直是采取否定态度的。债权人如果要实现担保物权,必须通过法院拍卖、变卖程序,或者是在债务人违约后与之达成折价交易的协议,这明显不利于担保权的实现。
为改善优化营商环境,民法典对此作了慎重权衡,兼顾债权人与债务人利益,认可了流押和流质,同时规定只能依法就抵押、质押财产优先受偿,若抵押财产或质押财产的价值超过债权数额的,超出部分应归还抵押人或质押人,不足部分仍由债务人清偿。这些规定与企业破产法中的清算程序实现了有效衔接。
民法典还参照国际通行的立法准则,新增了抵押财产可转让的规定,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财产价值,也将便利财产的自由流通,进一步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此外,民法典删掉了以前动产抵押必须办理登记的规定,首次在立法层面确认了动产抵押权无追及效力制度,并且将动产抵押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扩展至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交通运输工具以及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
在权利出质的范围中,民法典将应收账款进一步明确为“现有的以及将有的应收账款”,这就为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各类收费权担保提供了制度依据。民法典明确了融资租赁、保理、所有权保留等非典型担保合同的担保功能,还增加了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明确了实现担保物权的统一受偿规则等,这些规定发掘了各类资源和财产的担保功能,便利市场主体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融资支持,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意义重大。
关于民间借贷问题,民法典第680条明文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这是国家立法层面首次对高利贷行为作出明确表态,对于严厉打击“套路贷”等非法金融活动,维护正常金融秩序,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不作为、乱作为”怎么办
针对现实中的“官本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民法典对公权力行使设置了明确的边界。
营商环境的好坏,与公权力运行秩序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民法典不仅是各类私权利主体进行民商事活动的法律依据,同时也是公权力行使者履行职责的法律准绳。各级政府要以民法典实施为契机,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许可,简化审批流程,规范行政决策、执行、监督救济等程序,不断提升法治政府的制度竞争力。
民法典划定了公共事务与个人事务的边界,是我们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基本遵循。比如民法典第212条、第213条、第223条等条款规范了政府部门的行政登记及收费职责。第218条对政府登记机关的信息公开提出了明确要求。第117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征用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这就在民事基本法层面设定了行政职能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职责。
遵循民法典的意旨,政府应当尽量尊重私权自治。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性,仅以是否违法或违背公序良俗作为判断标准,并且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这些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都为促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领导干部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在学习民法典过程中,既要全面系统,也要有所侧重。要着重结合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重点学,紧紧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扎实推进民法典实施。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有力有效抓好民法典实施,坚决遵循民法典规定的平等原则,加大产权平等保护力度,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政法教研部副教授 司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