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27日,世界银行发布《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改革驱动力及未来机遇》。这份专题报告提出,在过去两年里,中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从2018年的第78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31位,连续两年跻身全球改革步伐最快的前十个经济体之列。在执行合同、获得电力等领域,中国目前已接近或位于全球最佳实践的前沿。
上海是参与测评的城市之一,权重为55%。自2017年起,上海对标先进经济体经验,已先后推出两版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共实施286项针对性改革措施,出台70多部专项改革政策和配套文件,开发上线了20多个新的办事系统。
企业感受度持续提升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的成功来自于六个主要驱动因素,即高层领导对改革议程的重视、地方的政策试验、国内外知识交流、对改革议程的强大执行力及结果问责、私营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电子政务服务的广泛运用。
上海市发改委营商处处长卢爱国介绍,这个专题报告篇幅不长,但内容很丰富,对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总结很到位。“不局限于世行的10个指标,除了对开办企业、获得电力、建筑许可等指标外,报告还介绍了上海‘一网通办’、企业服务云、《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告知承诺改、一业一证改革等情况。”
2017年以来,按照国家要求,上海率先优化营商实施系统性的对标改革,成效显著。一方面助力国家排名从第78名上升到第31名,被采信的改革数量位居全球前三,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经济体。另一方面,企业的感受度也在明显提升,上海掀起了创业热潮。截至2019年底,上海市企业期末户数约为220万户;新设企业367620户,同比增长约8%。上海全市的市场主体数量达到250万家以上,相当于每10个人左右就有一个人在当“老板”。
多项改革成为推荐案例
专题报告列举了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精简行政流程的更为具体的实例。2019年,上海公布了简化版的“以告知承诺为基础的审批程序”,取代了之前复杂且冗长的审批程序,简化后的程序已经在企业许可和建筑许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上海是全国试点简化版审批程序的首批城市之一,同时也是第一个将其形成制度(即2018年发布的条例)的城市。
2019年,上海在浦东新区试点企业开办多证合一改革,旨在削减流程的数量,并缩短企业登记所需的时间。起初,在上海开一家便利店需要从多个政府部门申领5张许可证,但是,随着改革的落地,现在只需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根据政府发布的信息,迄今为止,该项改革已在10个试点行业实施,包括便利店、饭店、酒店和健身中心。
“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制度已经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金之外的第四种生产要素,营商环境背后所体现的制度优势和城市软实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卢爱国表示,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进更加系统性、更具体更全面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改革,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