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长春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市民在选购蔬菜。
随着方舱医院休舱,这场战“疫”的胜利曙光离我们越来越近。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我们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竭尽全力抢救生命,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稳就业保民生。且看这张来之不易的民生答卷——
抓好“米袋子”“菜篮子”
“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疫情来袭,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饥饱冷暖是党和政府的最大关切。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蔬菜种植大户韦帮情这个月忙得很。区里开辟“绿色通道”,允许经销商的车辆在报备、消毒后开到田间收购,然后直接配送到社区。韦帮情的农场每天要往城区配菜三四千公斤。
疫情发生后,各地采取封闭管理、隔离管控、限流限行等防控措施,给生活必需品供应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抓好“米袋子”“菜篮子”作出具体部署,各地各部门想方设法保证群众生活必需品不断供、不脱销。
江西的“全网电商助农行动”半个月内就帮蔬菜、柑橘、菌菇等滞销农产品卖出330余万单;湖南鼓励电商平台、微信小程序、微店送货上门;北京按“作战图”明确猪肉货源、加工和流通单位,并要求按比例销售到商超、批发市场、机关食堂,做到全覆盖、无盲区,确保家家户户都买得到……
商贸企业积极响应。老百姓大药房全国5000多家门店不打烊;盒马鲜生等电商加大物资调配力度;京东、顺丰坚持营业,快递小哥们坚守岗位,让物流大动脉“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儿子满月了,全家人一个月没出小区,但大人孩子吃的用的什么都不缺,我们心里挺踏实。”哈尔滨市民郑溪说。
除了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所需,各地还千方百计稳就业。
3月5日,1400多名陕西汉中勉县的老乡登上了K4558次“定制列车”,奔赴上海返岗。连日来,各地人社部门和用工企业积极对接信息、安排运力,全国已通过专车、专列、专机等方式,“点对点、门到门”运送农民工超80万人。
得知新政策实施后每个月能减税8万元,一个多月没开张的成都首膳海鲜食府财务管理人员张晓兰心里宽慰了许多。春节后,减免中小企业增值税、减免企业社保费、医保费等政策接连出台,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缓解裁员压力。
截至3月1日20时,11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90%以上。另据海关总署对2552家外贸样本企业调查情况显示,截至2月底,80.6%的外贸企业已经复工。
生活有保障“稳得住”
安徽枞阳县11岁的女孩如鑫,父母常年卧病在床。疫情发生后,镇干部第一时间将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送到她家,叮嘱她做好自己和家人的防护。为了保障小如鑫上网课“不掉线”,镇里还积极对接中国电信,免费为她家的网络提速。
“县里下拨了120万元资金,对贫困户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孤儿等重点困难群体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专门筹集了一批口罩、消毒液、体温枪送往养老院、孤儿院。”贵州松桃县副县长张伶俐说,疫情中,这部分群众最是让她牵挂。
越是艰难时刻,越要关心困难群体。卫生、民政等部门密切关注“一老一小”机构疫情排查和物资保障情况,妥善安置不能返乡的流动人口,对因疫情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社会散居孤儿、困境儿童等特殊服务对象进行摸底,开展有针对性的走访探视和必要帮助。
春节后,有市民反映:生活成本提高了。疫情还未彻底终结,未来物价还能“稳”下来吗?也有人担心:国家减税降费力度那么大,仅三项社保费一年就少收5000多亿元,养老金、医保费还能足额发放、及时报销吗?
其实,国家早已经未雨绸缪,做好了应对准备——
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我们拥有全部工业门类,保供应有基础;作为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第一大国,城乡“网购”渠道畅通,保流通有条件;5G、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覆盖,帮助人们迅速调整工作和生活方式:上网课、远程问诊,加入新行业或“云办公”“云创业”“云培训”……经济发展有实力、能应变,民生“保障网”韧性足,可抗压。
财政部负责人表示,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已超过5万亿元,虽然今年预计减收4714亿元,但影响总体可控,按时足额支付没有问题;人社部负责人称,目前全国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存超过1.3万亿元,可支付超过22个月。养老金、医保金的“基金池”全都稳稳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认为,近期的物价上涨,是供给面受冲击造成的结构性、一次性上涨,随着企业复产复工、社会正常运转,物价涨幅会慢慢回落。
商务部的检测数据3月4日对全国百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监测数据表明,粮、油、菜、蛋和猪肉批发价格均较1月底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涉民政务效率提升,为生产生活有序进行提供保障。
节后上班第一天,安徽省数据资源局就发出公告,推行“不见面审批”:涉民政务可以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邮递办、预约办。总之,就是老百姓怎么安全方便怎么办。
近年来,各地管理部门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数字政务工程。平时练兵,战时冲锋,此次疫情大考中,涉民数字政务服务措施实、效率高,让广大群众面对疫情眼里有“数”、办事有“路”、心里有“谱”。
还会接着“放大招”
持续改善民生,我们有很多有利条件。我国经济总量已接近100万亿元大关,较之以往更有能力应对“黑天鹅”的侵袭。此外,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
“目前生产生活秩序正在恢复,消费、投资、进出口逐步回暖。这样,改善民生源头就有活水、就有保障。”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改革不断深入,为民生改善注入强大动力——
“治疗肝硬化的恩替卡韦,每片降到了0.6元,而10年前是26元。”北京通州市民刘阿姨感慨,医保改革好不好,老百姓心里有本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日前出台,在医保待遇、筹资、药品采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此外,实质性推进评价体系改革,规范发展民办教育;优化担保增信体系,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规范农民工工资管理,保障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2020年这些民生改革将持续推进,为千家万户送去更多实惠。
开放脚步加速,“美好生活”舞台更加宽广——
为鼓励进口,自2020年1月1日起,我国对850余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其中包括冻猪肉、冷冻鳄梨、非冷冻橙汁等国内相对紧缺或具有国外特色的日用消费品。
“‘宅’了那么久,我已经在心里‘逛’了一遍世界地图。”北京百姓许洲说,现在中国公民可免签或落地签前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疫情一结束,她就要抓紧时间走起。
对中国老百姓而言,“买全球”“逛全球”将越来越便利!
“两只手”发力,民生建设再上台阶——
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设立污水处理厂后,南京城东污水处理每吨污水处理费由原先的1.58元/立方米下降到1.02元/立方米。
“PPP模式统筹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在补短板惠民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主任焦小平告诉记者,眼下19个公共服务领域入库项目已达9458个,投资额14.4万亿元,一大批让人民群众切实受益的民生建设工程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