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关注 > 正文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海归助力中医药走出去

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人民医院医共体中药配送中心,工作人员在炮制中药。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一场名为“中医药文化走进联合国万国宫”的展览于9月24日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所在地万国宫开幕。展览展示了7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图为观众参观“中医药文化走进联合国万国宫”展览。
  新华社记者 陈俊侠摄

今年5月,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这意味着中医药学得到了世界主流卫生保健体系认可。

随着全球疾病谱改变及老龄化现象加剧,中医药健康产业迎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其传承、守正、创新,当代人责无旁贷。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海归正在加入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队伍,以其特有的优势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深入发展。

留学人员大有可为

随着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健康服务业的升级,中医药科学研究、医疗服务和人才培养路径也在不断拓宽。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康中国建设的快速推进、健康服务产业的日益壮大、中医药服务需求的日趋旺盛,都将对中医药事业与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中医药在中国医疗体系中的健康保障作用日益凸显。

中医药正迎来最好的发展契机,接轨国际标准与统计体系后,不仅会推动世界传统医学的发展,也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在吸引着更多海归人才加入到传承中华瑰宝的行列中来。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教授汪先恩,是安徽中医药大学1979级的中医本科学生。1991年,他被公派到日本留学,在日长期从事分子医学研究。工作过程中,汪先恩逐渐认识到中医的重要性,并用中医疗法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他凭借《图说中医学概念》一书获得日本文化艺术成就奖,成为日本最权威医学期刊介绍的首位外国学者。汪先恩一直致力于普及中医健康文化、推动中西医融合贯通、促进中外之间更广泛的民间交流。

“勇于创新、拥有国际视野,是不少海归共同的优势。”汪先恩对本报记者说。“任何一个学科都需要不断发展、实现理论创新,永远不会有顶点。中医药研究也是这样。理论要发展,技术要创新,这都是海归的用武之地。”

以中药研究所为例,近年来引进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人才,并与国外大学共建联合研究中心。“通过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合作,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利用国外的优质平台、高新技术等资源,增加中医药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真正做到高水平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陈士林说。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发展好中医药,陈士林认为,创新是科技发展的驱动力,中医药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创新。在传承发展的同时,也应加入原创思维,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临床研究实验来证明确切疗效,通过实验研究来揭示其中科学内涵,通过新药研发来提升中医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地位……多策并举,为中医药走向国际搭建桥梁。

就在上个月,自新西兰学成回国的刘文娟与同事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创新推出《养道恒历》,并受邀参加第118届法国国际发明展览会,荣获铜牌。与会评委对这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创新之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作为中医传承人,我们需要有文化自信的表达与行动。”刘文娟说。“中医药的与时俱进不应只挂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在实践中;中医药要发展不能停留于过去的辉煌,而要体现在诊治国内外患者的临床疗效中。”

在海外留学的刘文娟,回国后走上了传承中医药的道路。父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刘氏刺熨疗法”的代表性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刘文娟深知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使命与责任。

“针灸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医用,但这只是中医药一项特殊的外治法和特定的中医药经络理论的运用和发挥,想要进一步发展完整的中医药体系和临床实践,还需要更多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绝活的中医药传承人努力实践,不断开拓。”刘文娟如是说。

“健康使者”走遍全球

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卫生、科技、文化、经济资源,中医药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名副其实的“健康使者”。传承千年的“岐黄之术”,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扩大着传播力与影响力。

截至今年6月,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40余个国家政府、地区和组织签署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陈士林表示,传承中医药文化,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就要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从全球不同地区引进先进的研究理念、技术思路和研究平台。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合作,海归能做的还有更多。

事实上,基本功扎实、精通外语,具有多学科背景、熟悉科研流程并掌握复杂科学前沿技术的复合型海归人才,很有潜力被培养成为学术领先、掌握科研方向和医学发展趋势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这也将有利于传统医学的发掘与提高。

汪先恩拥有几十年的中医药海外推广经验,在他看来,世界范围内中医比重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想要让东方智慧更好地造福全人类,还是要从促进普适化、推动理论和产品创新等多方面入手。“中医经典较深奥,我们要把它转换成通俗语言,这样更利于中医药的海外传播。而在制药方面,也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手段,对传统中药进行改造,使其在口感上更易接受、便于携带以及长期保存等。”汪先恩说。

关键词: 中医药走出去

  • 中小学数学课堂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数学,作为最能拉开区分度的学科,总是家长、老师最重视的科目之一。它更是课外培训班中的重中之重,是各种选拔考试中的必选项。早年间轰轰
  • 家长为何会对学生作业感到焦虑? 学生作业电子化,近来成为一个舆论热点。参与争论的一方大谈便利,另一方则质疑这种方式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和焦虑。深入分析关于电子作业的讨
  • 查看机构资质 对预付式教育培训要谨慎选择 针对近段时间,一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出现停业关门,众多消费者遭受巨额损失的情况,昨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谨
  • 养老产业最需要年轻人 养老行业,每天和老人打交道,听起来好像暮气沉沉,其实却是个实实在在的朝阳产业。清晰的发展前景、巨大的人才需求,吸引着人们投身其中。
  • “入园难”的破解之道才是关键锚点 近日,教育部在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574号(教育类433号)提案的答复中表示,关于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教育部组织专家
  • 国外高等学徒制都有哪些新的发展动向? 关于学徒制,想必大家都不太陌生。我们现在习惯于把工匠精神挂在嘴边,而传统上可被称为工匠的职业,大多都是通过学徒制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 东莞理工学院杨振宁教研楼正式启用 11月28日,东莞理工学院杨振宁教研楼正式启用。杨振宁教研楼是我国第一座以杨振宁先生命名的教研楼。杨振宁教研楼由中国工程院何镜堂院士领
  • “课后三点半”难题如何解决? 近日,深圳市教育局公布《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消息一出立刻刷爆了深圳人
  • “回流儿童”的学业和心理值得关注 ‘回流儿童’既容易被同学欺负,也容易成为校园霸凌者。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经济学,他同
  • 国家级五大“金课”首次一并亮相 日前,教育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包括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