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关注 > 正文

创新引领科技助力挺进“深蓝”

日前在深圳举办的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与会者参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记者 毛思倩 摄

被誉为“中国海洋第一展”的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下称海博会)日前在因湾而生、向海而兴的深圳圆满收官。海博会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经济展会,是展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展示全球海洋经济发展及最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海洋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的新引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很早就将海洋提升到国家战略新高度,海洋经济正朝着更高层次发展。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藉此深耕“蓝海”,向海图强,打造海洋经济风向标。

创新引领

科技助力挺进“深蓝”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各主要海洋国家不断加强在海洋高新技术和应用上的投入,利用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来驱动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优化发展。当前我国挺进“深蓝”不断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积力。

统计显示,去年我国重点监测的海洋科研机构中科技活动人员数比2011年增长了20%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2011年增长近90%,专利授权数是2011年的3.5倍。在供给体系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一批高科技含量的工程、产品和装备陆续投入使用。港珠澳大桥完工通车,国内自主研发的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甘露寡糖二酸(GV-971)”正式进入上市审评阶段,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顺利下水,“海洋一号C”卫星、“海洋二号B”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成功发射,为我国海洋经济升级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海博会期间,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9》显示,当前我国海洋经济正在经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持续稳定;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科技兴海”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海洋科技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在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

本届海博会上出现的“高精尖”装备,大多源自我国自主创新。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花了四年时间研发、在水下做实验,不断检验实验结果,最终研制成的超材料技术,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院长刘若鹏表示,如果没有国家走向“蓝海”、走向远洋的需求牵引,当前很多海洋科技的创新都不会出现。

华为无线网络战略与业务发展部车联网战略规划总监鲍海森说,5G技术的快速普及带来了第三次移动产业革命,未来随着5G规模的扩大,在智慧港口领域,新一代的通信技术将对行业产生全新的应用与价值。

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国际工程部总经理苏裕年告诉记者,作为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码头之一,盐田港通过靠港船舶岸电建设及应用、清洁能源LNG的使用、提升港池溢油应急处置能力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打造了智能绿色的世界级大港。目前推进的智慧港口人工智能实验室和5G智慧港区建设,将加快盐田港区东作业区全球首个20万吨级全自动化码头的建成,助力深圳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的孕育兴起,海洋领域的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涌现。“智慧海洋”“数字海洋”建设也是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智慧海洋”系统包含了感知、传输、处理、应用、安全、标准在内的“四横两纵”体系架构,全面提升了从海洋信息获取到智能化信息服务的能力;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数字海洋”一体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物联网智能云终端、数控自动化设备与海洋牧场、新能源电站和海洋能源,为海洋生产企业、新能源电力行业提供了全程的运维技术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协同合作

共同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作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因海而生,与海共荣,天然就具有海洋的基因与属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湾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引领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也是我国海洋经济开放合作的重要先行区。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各方要携手同行、深化合作,加快推进构建互利共赢的大湾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立互信互惠的大湾区海洋交流合作平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海洋生态圈,把大湾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毕马威中国政府治理与公共事务咨询服务合伙人喻莺告诉记者,毕马威与香港总商会进行了一项调研,分析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城市群,既是战略叠加的高地,又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三地合作足以为海洋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作为海洋大省,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24年位居全国首位,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2018年,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93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2%,成为引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香港拥有发达的港口物流、航运服务、海洋金融保险、科研教育及其他专业服务等综合海洋服务优势,澳门在滨海旅游方面也独具优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安然认为,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发展,进一步对接国际上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中高端的科技、管理、供应链和人才等优质要素,完全可以实现提升海洋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

刘若鹏说,传统船舶工业并非深圳的优势产业,但深圳却能够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成绩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科技赋能。深圳有很多优质的赋能型企业,把先进的技术与当前船舶工业、海洋装备工业等结合起来,最终带来了整个国家海洋工业的突破。光启研究院在2010年成立的时候,就是深圳探索利用新型研发机构去打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之间鸿沟的样本。

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刘庆生也表示,深圳将积极构建深港澳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联合港澳共同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学研合作平台,探索设立深港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引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物实验室,联合港澳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共建服务国家南海开发的战略基地,共同打造国家级南海开发和深海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推动设立国际海事法院、船级社分支机构。

海洋的整体性和流动性特点,也使得海洋生态环境的保育与治理需要粤港澳三地通力合作。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王文雄认为,粤港澳三地政府间应加强合作,推动三地海洋环境治理标准的统一;要把三地的科研人才和科研资源统筹起来,推动大湾区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要加强大湾区海洋文化的保护。

澳门海洋学会会长何伟添也表示,澳门参与大湾区海洋合作,将坚持陆海统筹、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和高端聚集的原则,着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金融、海洋旅游等产业,将保护海洋环境与发展海洋产业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掘金“蓝海”

深圳“勇立潮头”

海博会期间,共建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框架协议和共建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智能海洋大数据中心的合作备忘录同时在深圳签署。

在签约仪式上,记者了解到,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将分期建设海洋生物资源、海洋高端仪器装备和海洋生态环境三个实验室,一个智能海洋大数据中心和蓝色智库。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担任院长,并主持海洋生物资源实验室建设,中国海洋大学与华为共建的智能海洋大数据中心,将确保建设高起点起步。

届时,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领域的科教优势将与深圳的区位优势、企业的创新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服务支撑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需求,全力助推深圳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深圳汇聚和培养一批海洋高层次领军人才,建设海洋领域的重点科技创新平台,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国家与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具有市场前景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助推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深圳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据悉,深圳为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还推出了向海图强的“十二个一”工程,包括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建设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成立海洋科学研究院,打造全球海洋高端智库,建设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组建海工龙头企业集团,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建设海洋新城,探索设立深圳海事法院,规划建设深圳海洋博物馆和海洋科技馆等。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229亿元,同比增长6.3%,占GDP比重达10.1%。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金融等五大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超过海洋产业总体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深圳还集聚了招商重工、中集集团、中广核、研祥智能等7000多家涉海企业,建成了国家、省、市级海洋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0余家,海洋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趋势逐步显现。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学科带头人何元安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创新水平高,创新思维多,这有利于深圳在海洋经济领域内率先尝试做一些新的体制探索。应邀出席海博会的全球知名战略咨询专家、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前总经理克劳德·萨马加(Claude Smadja)也表示,深圳确实具备成为发展海洋经济全球平台的有利条件。作为科技高地,深圳拥有大量涉及海洋经济相关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同时深圳正在开发海洋经济领域的核心技术。他认为,海洋经济注定会成为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支柱。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庞中英说,在海洋经济发展问题上,如何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深圳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面临的重大挑战,深圳“勇立潮头”掘金“蓝海”,将为世界资源导向型城市提供宝贵经验。(记者 李晓玲)

关键词: 创新引领科技 深蓝

  • 中小学数学课堂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数学,作为最能拉开区分度的学科,总是家长、老师最重视的科目之一。它更是课外培训班中的重中之重,是各种选拔考试中的必选项。早年间轰轰
  • 家长为何会对学生作业感到焦虑? 学生作业电子化,近来成为一个舆论热点。参与争论的一方大谈便利,另一方则质疑这种方式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和焦虑。深入分析关于电子作业的讨
  • 查看机构资质 对预付式教育培训要谨慎选择 针对近段时间,一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出现停业关门,众多消费者遭受巨额损失的情况,昨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谨
  • 养老产业最需要年轻人 养老行业,每天和老人打交道,听起来好像暮气沉沉,其实却是个实实在在的朝阳产业。清晰的发展前景、巨大的人才需求,吸引着人们投身其中。
  • “入园难”的破解之道才是关键锚点 近日,教育部在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574号(教育类433号)提案的答复中表示,关于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教育部组织专家
  • 国外高等学徒制都有哪些新的发展动向? 关于学徒制,想必大家都不太陌生。我们现在习惯于把工匠精神挂在嘴边,而传统上可被称为工匠的职业,大多都是通过学徒制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 东莞理工学院杨振宁教研楼正式启用 11月28日,东莞理工学院杨振宁教研楼正式启用。杨振宁教研楼是我国第一座以杨振宁先生命名的教研楼。杨振宁教研楼由中国工程院何镜堂院士领
  • “课后三点半”难题如何解决? 近日,深圳市教育局公布《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消息一出立刻刷爆了深圳人
  • “回流儿童”的学业和心理值得关注 ‘回流儿童’既容易被同学欺负,也容易成为校园霸凌者。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经济学,他同
  • 国家级五大“金课”首次一并亮相 日前,教育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包括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