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关注 > 正文

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到77岁,中国人筋骨强壮有力量

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到77岁

中国人筋骨强壮有力量

行走在今天的中国街头,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长者比比皆是。然而,时间若是倒退70年,景象完全不同——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不足今天的一半。

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1949年,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为35岁,1957年为57岁,1981年为68岁,2018年增长到77岁。节节攀升的数字,见证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飞跃。

“人生七十古来稀”曾是国人对长寿的奢侈向往,如今这早已成为街巷寻常。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紧缺、医疗设备简陋,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很低,那时,全国孕产妇的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而以下这组一路下行的数据,鲜明有力地显示着国人日益强壮的体魄:199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88.9/10万,婴儿死亡率为50.2‰;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为18.3/10万,相较于1990年下降了79.4%,婴儿死亡率为6.1‰,相较于1990年下降了87.8%。

与此同时,一张健康中国的实施“路线图”绘就。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今年7月15日,《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印发,在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走过辉煌70载,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老人长寿安泰、中青年健康生活、孩子茁壮成长。

若是对国家开展的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稍加关注,就能从中发现,1975年至2015年的40年间,全国7岁以下各年龄组孩子的身高体重都画出了一条明显的“上扬曲线”。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从培养卫生习惯到预防传染疾病、从开展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到国民营养计划、从“全民健身”到实现体育强国梦,“秀出肌肉”的强壮中国人,正合着时代节拍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强筋健骨。

卫技人员从50.5万到952.9万

白衣天使护卫生命尊严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医疗床位8.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0.5万人,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老百姓(72.370,2.25,3.21%)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如今,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9.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952.9万人。

自2018年起,每年的8月19日被设为“中国医师节”。70年来,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始终在用精湛医术护卫人民健康,肩负救死扶伤的使命,切实兑现自己的誓言。

没有谁比中国人更理解“众志成城”的含义,因为中国的医护人员用行动诠释了这4个字的内涵。2003年,站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毅然选择一次次与死神搏斗。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众多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救治伤员。2014年,非洲爆发大规模埃博拉疫情,当年8月8日,世卫组织正式将埃博拉疫情定为“国际性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国政府立即做出反应,不仅将大批救援物资运抵灾区国家,1个月后首批援非医疗队成员便到达疫区……

中国的医护人员,在国境之内是人民健康的守护人;走出国门,依然是勇敢的、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生命守护者。

从“看病难”到医改“组合拳”

织就全球最大医保网

2017年4月,中央七部门《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其中要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至此,实施了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保障制度经过了从无到有、试点探索、全民覆盖和新一轮完善等发展阶段。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是夯实人民健康基础的关键。“三医”联动、分级诊疗、建设医联体、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系列“组合拳”不断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织就了一张全世界规模最大、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惠及近14亿人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

近年来,医改结出累累硕果。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520元;医保药品目录新增品种148个;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扩至25种;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达到16230家。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新一轮医改以来,全国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已由深化改革前的40%下降到28%。而随着“三医联动”医改取得综合成效,民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也得到了很大释放。

70年,中国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包含在一粒粒药品里。引入更多救命好药进医保,推动药价稳步降低,让更多人从中受益——从举行两次抗癌药医保准入专项谈判,累计将53种临床价值高、药物经济性好的药品纳入医保目录,药价平均降幅近半,到取消包括抗癌药在内的28项药品进口关税;从加快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试点扩面、进一步减轻患者用药负担,到加快药品审评审批速度,不仅惠民利民,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多家机构在2017年7月联合发布的中国医改调研报告中就曾评价,中国人的健康水平总体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用较少的投入实现了高健康绩效。

从生病“拖扛”到就近获医

父老乡亲看病更方便

1966年初春的一个夜晚,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的卫生所医生覃祥官辗转难眠,一场流行性疾病已夺走村子里几条年轻的生命。

缺医少药的现状,让这个基层医生心焦不已。出路在哪里?

几个月后的8月10日,“长阳县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卫生室”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创建者覃祥官被认为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创者。

与此同时,在神州大地,一场以“赤脚医生”为重要内容的变革开始了。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赤脚医生”人数已超130万人。在简陋的医疗设备下,这些基层人民的健康守护人翻山越岭、走乡串村,为改变农村地区民众“小病拖、大病扛”局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由此,“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赤脚医生制度”,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进入新世纪,一场新变革来临。2003年,由农民个人及各级政府共同筹资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正式启航,吉林、浙江、湖北和云南4省率先启动试点。4年后的2007年,新农合全面推进,有3.16亿农村人口加入新农合;2008年,超过8亿的农村人口加入新农合,全国31个省区市实现全覆盖。

更多的制度优势保障正在显现,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16年,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建整整50年之后,农村合作医疗进入新阶段——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这意味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取而代之。

截至目前,中国已有24个省区市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工作,其余7个省区市将于2019年底前实现两项制度并轨运行向统一的居民医保制度过渡。

从曾受冷落到振兴发展

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圈粉”

“这对于中医药发展来说意义非凡,也将为中医药迈大步走出国门提供强劲助力!”获评中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李济仁先生难抑激动。令他发出如此感慨的是今年5月有关中医药的一则重磅新闻——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首次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这意味着以世卫组织为代表的整个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包括中医药及来源于中医药的部分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也是对中医药在中国和国际上应用越来越多这一现实的认可。

70年来,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到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指出要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再到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振兴发展有了法律保障。

截至去年底,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0.7亿,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出院人数达3584.7万人。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的特色优势,以及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的重要作用,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功不可没。

中医药的发展在于传承与创新。从中医药院校教育到师承教育、从中医药文化建设到科学研究、从国内加快推进到走出去惠及外国民众,中医药正在向世界展示着淬炼千年的东方智慧。

关键词: 人均预期寿命

  • 中小学数学课堂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数学,作为最能拉开区分度的学科,总是家长、老师最重视的科目之一。它更是课外培训班中的重中之重,是各种选拔考试中的必选项。早年间轰轰
  • 家长为何会对学生作业感到焦虑? 学生作业电子化,近来成为一个舆论热点。参与争论的一方大谈便利,另一方则质疑这种方式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和焦虑。深入分析关于电子作业的讨
  • 查看机构资质 对预付式教育培训要谨慎选择 针对近段时间,一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出现停业关门,众多消费者遭受巨额损失的情况,昨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谨
  • 养老产业最需要年轻人 养老行业,每天和老人打交道,听起来好像暮气沉沉,其实却是个实实在在的朝阳产业。清晰的发展前景、巨大的人才需求,吸引着人们投身其中。
  • “入园难”的破解之道才是关键锚点 近日,教育部在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574号(教育类433号)提案的答复中表示,关于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教育部组织专家
  • 国外高等学徒制都有哪些新的发展动向? 关于学徒制,想必大家都不太陌生。我们现在习惯于把工匠精神挂在嘴边,而传统上可被称为工匠的职业,大多都是通过学徒制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 东莞理工学院杨振宁教研楼正式启用 11月28日,东莞理工学院杨振宁教研楼正式启用。杨振宁教研楼是我国第一座以杨振宁先生命名的教研楼。杨振宁教研楼由中国工程院何镜堂院士领
  • “课后三点半”难题如何解决? 近日,深圳市教育局公布《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消息一出立刻刷爆了深圳人
  • “回流儿童”的学业和心理值得关注 ‘回流儿童’既容易被同学欺负,也容易成为校园霸凌者。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经济学,他同
  • 国家级五大“金课”首次一并亮相 日前,教育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包括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