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增速重回两位数、资产端不良实现“双降”、拨备覆盖率持续提升……综观2019年上市银行中期业绩报情况,不少银行交出了近5年来的最好“成绩单”,特别是一些“经营有方”的中小银行位列其中。
事实上,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深化的大背景下,中小银行经营和发展状况受到市场普遍关注。从中报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小银行总体经营稳中趋好,特别是与国有大型银行净利差多数出现下降不同,其净利差在上半年提升明显。此外,得益于上半年合理充裕的市场流动性以及银行自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持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梳理各家银行中报,《金融时报》记者发现,不少中小银行正在建立起符合各自实际、独具特色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结构优化推动利差走阔
中报数据显示,相比净利润增速均为个位数的五大行而言,不少中小银行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两位数的净利润增速。例如,光大银行(3.790,0.03,0.80%)实现净利润204.84亿元,同比增长13.17%;招商银行(34.520,0.24,0.70%)实现净利润506.12亿元,同比增长13.08%;中信银行(5.630,0.04,0.72%)净利润增速达10.05%,是该行近5年来该指标首次重回两位数。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观测银行机构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净利差在2019年上市银行中报里开始出现分化,表现为大型银行利差收窄,中小型银行则普遍扩大。
数据显示,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的净利差在上半年末达到了2.58%,同比提升16个基点,居股份制银行首位;平安银行(14.270,0.11,0.78%)的净利差为2.54%,紧跟其后,同比提升48个基点;光大银行、浙商银行的净利差也超过2%。
在城商行和农商行中,天津银行上半年净利差为1.86%,同比提升74个基点,盛京银行、郑州银行(4.710,0.03,0.64%)、江苏银行(6.710,0.03,0.45%)、南京银行(7.830,0.03,0.38%)、杭州银行(8.010,0.03,0.38%)、张家港银行、北京银行(5.260,0.01,0.19%)、长沙银行(8.540,0.07,0.83%)的净利差上半年均同比提升超过20个基点。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中小银行经营稳中趋好,除了得益于今年初以来人民银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其提供定向流动性支持之外,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持续调整优化更是营收、净利表现不俗的重要原因。
招商银行中报显示,该行持续优化业务结构,零售价值贡献进一步提升。零售贷款总额22090.5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14%。兴业银行(17.240,0.07,0.41%)中报披露,在资产端,该行贷款总量继续扩大且结构优化,聚焦先进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3.2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78%;负债端,则持续推进结算型、交易型银行建设,加大核心存款尤其是结算性存款拓展,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稳定的低成本资金。
“整体来看,上市中小银行质量相对优良,尽管近年来规模扩张增速略有放缓,但从资产质量、盈利增速来看,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随着上市中小银行在下半年进一步优化结构、深耕地方经济,预计经营稳健向好的趋势仍将保持。”交通银行(5.440,0.03,0.55%)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服务实体助风险抵补能力提升
中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市中小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持续提升。不少银行在不良率下降的同时,还实现了拨备覆盖率的提升。招商银行中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总额较上年末减少3.84亿元,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实现了“双降”。同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达394.12%,较上年末提高35.94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民生银行(5.860,0.05,0.86%)不良贷款率1.75%,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42.27%,比上年末提高8.22个百分点。
此外,中小银行不良率表现出明显的“分区”特征。
专家认为,中小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的稳步提升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二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三是加快清收处置不良贷款。
此外,上半年,多家上市银行加大了资产质量的管控力度并完善了风险预警机制,尤其是通过加快清收处置不良贷款,资产质量改善明显。平安银行中报显示,该行加大了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收回不良资产总额137.52亿元,同比增长11.6%。
差异化竞争优势逐步建立
通过梳理中报,记者发现,由于不具有大型银行的规模优势,中小银行在差异化发展方面下苦工、花力气,逐步建立起符合各自实际、独具特色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例如,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见长;民生银行在服务民营小微企业方面成绩突出;浦发银行(11.370,0.09,0.80%)率先探索开放银行;北京银行聚焦文旅金融等等。而在各行的“不同”中又蕴藏着“相同”,那就是金融科技和零售转型。
兴业银行中报显示,该行交易银行、绿色金融增势强劲,供应链金融融资余额同比增长125.27%;绿色金融融资余额0.94万亿元,客户1.3万户,接近实现2020年“两个一万”目标。
浦发银行披露,该行持续推进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建设,已发布304个API服务,对接129家合作方应用,总交易量达4300万笔。零售业务上半年实现获客28.5万户。
截至今年6月末,北京银行文化金融贷款余额641亿元,较年初新增113.7亿元,增幅21.6%,并计划未来5年在全国范围内文化旅游贷款投放不低于500亿元,支持1000户文旅企业成长壮大。
如果说“优势业务”是各行差异化竞争的“利器”,那么金融科技与零售转型则是其行稳致远的“压舱石”。中小银行中报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了二者的重要性,并且一些领先的中小银行已经开始从转型中获益。
2019年上半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385.96亿元,同比增长31.7%,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6.9%;零售业务净利润108.10亿元,同比增长19.1%,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70.2%。
得益于重塑零售金融数字化体系,招商银行公司零售贷款较上年末增长11.14%,占贷款和垫款总额的55.04%,较上年末上升0.61个百分点;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38%,占营业收入总额的57.38%。
关键词: 上市中小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