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关注 > 正文

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835亿斤,“中国饭碗”端得更加牢靠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835亿斤,增长2.1%。夏粮生产喜获丰收,农业生产形势较好。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新麦上市以来,优质商品小麦数量充足,价格每斤比去年略低3分钱。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增产、市场供给充足、价格总体稳定。中国农业“压舱石”沉稳有力、不惧风浪。农业稳定、粮食安全,让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基础支撑、应对国际复杂环境和风险挑战有了十足底气。

“中国饭碗”端得更加牢靠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近年来,我国把“三农”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时刻绷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始终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红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中央统筹下,我国在全国划定15.46亿亩永久性基本农田、10.16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并实施特殊保护措施。守好农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可保障中国人95%的口粮、90%的谷物、60%的糖料蔗供给,也就稳住了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本盘。

确保“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促进种地养地结合,在严把耕地红线的同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耕地保护方面不断开创新局面。截至2018年,全国已建成6.4亿亩高标准农田。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要确保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有了重农抓粮的各项政策举措,有了稳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根基,“中国饭碗”在手中端得更加牢靠,农业“压舱石”更加稳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口粮自给率达到100%,人均粮食占有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7%。

实践证明,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牢牢稳住经济社会全局的“稳定器”,让我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了十足底气。尽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但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要保持清醒的战略眼光,坚持“始终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这是“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底线。

“藏粮于技”丰收更有底气

今年夏收,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胡张乡种粮大户谷王学的700亩小麦实现了大丰收。这700亩小麦80%是旱地小麦,节水需求迫切。为加强田间管理,谷王学购置了不少农机设备,不仅包括无人植保机,还有两台行走式喷灌机。自动化、智能化的管护手段让种粮更加省时省力,还实现了节水节肥。

在江西省崇义县,有了红黄壤丘陵区水稻再生两熟高产技术,种粮农民采用了中稻早播、密植、科学肥水管理等关键技术,中稻再生稻生产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我家这几年每年都种了6亩多再生稻,第一茬亩产量约600公斤,第二茬亩产量约350公斤。种植中,坚持施用农家肥、引灌清洁水、人工除草、黄板诱虫,大米品质很好,米粒煮熟后洁白油亮、口感独特,畅销浙江、广东、福建等地,价格也比原来增长了25%。”崇义县金坑乡金坑村再生稻种植户林上旺介绍。

创造中国粮食生产奇迹,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不仅提升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也实现了节本增效,保障了种粮农民利益。

为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我国还打造了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等基础性长期性科技研究,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推进种业权益改革。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的27%提高到2018年的58.3%。与之同步,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也从1978年的337斤跃升到2018的749.4斤。在科技助推下,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已基本成为历史,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现代农业发展擘画着新的发展蓝图。

“大粮食观”保优质供给

随着消费水平的升级,老百姓的粮食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吃得便利”转变,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对优质粮食的供给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就意味着,粮食生产告别了“单以产量论英雄”的时代,以产量、品质、效益综合论英雄成为新的评判标尺。从这个角度讲,粮食安全已不再仅仅是保证粮食生产数量,还要保证粮食生产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高粮食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为生产更多高品质粮食,我国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中央财政连续3年投入奖励资金19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450多亿元参与实施,推动一批兴粮惠农项目落地。各地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一批发展起点高、创新能力强、产业融合好、经济社会效益优、辐射带动范围广的龙头示范企业,通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切实提高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018年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实现总产值3.1万亿元,粮食产业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势头。

为增加中国饭碗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我国还创新实践“大粮食观”,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多元农业形态、多样农业资源,保障了“米袋子”“菜篮子”产品的供给,更好地满足了居民健康消费需求。

关键词: 夏粮总产量 中国饭碗

  • 中小学数学课堂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数学,作为最能拉开区分度的学科,总是家长、老师最重视的科目之一。它更是课外培训班中的重中之重,是各种选拔考试中的必选项。早年间轰轰
  • 家长为何会对学生作业感到焦虑? 学生作业电子化,近来成为一个舆论热点。参与争论的一方大谈便利,另一方则质疑这种方式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和焦虑。深入分析关于电子作业的讨
  • 查看机构资质 对预付式教育培训要谨慎选择 针对近段时间,一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出现停业关门,众多消费者遭受巨额损失的情况,昨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谨
  • 养老产业最需要年轻人 养老行业,每天和老人打交道,听起来好像暮气沉沉,其实却是个实实在在的朝阳产业。清晰的发展前景、巨大的人才需求,吸引着人们投身其中。
  • “入园难”的破解之道才是关键锚点 近日,教育部在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574号(教育类433号)提案的答复中表示,关于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教育部组织专家
  • 国外高等学徒制都有哪些新的发展动向? 关于学徒制,想必大家都不太陌生。我们现在习惯于把工匠精神挂在嘴边,而传统上可被称为工匠的职业,大多都是通过学徒制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 东莞理工学院杨振宁教研楼正式启用 11月28日,东莞理工学院杨振宁教研楼正式启用。杨振宁教研楼是我国第一座以杨振宁先生命名的教研楼。杨振宁教研楼由中国工程院何镜堂院士领
  • “课后三点半”难题如何解决? 近日,深圳市教育局公布《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消息一出立刻刷爆了深圳人
  • “回流儿童”的学业和心理值得关注 ‘回流儿童’既容易被同学欺负,也容易成为校园霸凌者。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映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经济学,他同
  • 国家级五大“金课”首次一并亮相 日前,教育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包括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

热门资讯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