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安静整洁、屋子宽敞明亮、道路硬化到家门口……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颉岭村村民宋万良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能从住了一辈子的山沟里走出来,住进这间86平米的现代化小楼里。
颉岭村地处崆峒区南部山区,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因为地理环境阻隔,村里159户农户分散居住在十多个沟壑中。与世隔绝、生存环境恶劣,加上产业薄弱,2013年底,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6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0.76%。
宋万良家中4口人,2个孩子都在上学。这些年来,宋万良和妻子守着30亩地,养着一两头牛勉强度日,2013年,他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一员。“出趟山需要走3个小时山路,一遇到下雨,村里通往外界的土路就泥泞到黏住胶鞋,一连几个礼拜出不了门。更别说水、电等基础设施了。” 穷了几代人,宋万良说谁都想把日子过好,但一道道梁峁沟壑隔断了他与其他6户村民的脱贫路。
要想改变贫穷面貌,首先就是要走出沟壑,打通与外面世界的联系。2015年,峡门乡削平三个山头作为集中安置区建设用地,对颉岭村76户散落在大山深处的群众实施整体搬迁。
“我们自己才掏了8000块钱。”2016年,宋万良一家人终于搬到了政府补助修建的新家园里。“贫困户易地搬迁补偿款29600元、政府中长期贷款每个人补助2万元、整村推进补助1万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家里有自来水、有照明电、出门就是大马路,孩子上学、买卖东西都很方便。
搬出大山是第一步,如何让贫困户有稳定的脱贫致富渠道和能力,是脱贫攻坚战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颉岭村素有肉牛养殖的传统,但是过去人畜不分、粗放散养的饲养现状严重阻碍了肉牛养殖的发展前景。为了发展产业,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最近几年,颉岭村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理念,在安置区建设肉牛养殖小区3处、单列式养牛暖棚60座,积极推行“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入社贫困户69户,实施颉岭利民合作社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全村肉牛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搬进新居的宋万良,在政府精准扶贫贷款的帮助下,盖起了崭新的牛棚,养了5头基础母牛。经过几年发展,他家已有存栏肉牛15头,仅养牛一年纯收入就达到5万元,终于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截至2018年底,颉岭村剩余贫困户5户11人,贫困发生率从五年前的50.76%降至2.16%。“这三年比在沟里几十年都好,现在养牛已经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活更好,卖个好价钱,早日致富。”宋万良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