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冲击,我国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和需求循环不畅、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突出。二季度疫情全球蔓延加大世界经济衰退风险,恶化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畅通内部经济循环,以应对国际疫情的长期影响。
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前所未有,生产和需求循环不畅、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突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受国内外疫情冲击,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我国经济增长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幅度下跌。3月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改善。与1-2月份相比,一季度我国经济负增长幅度好于预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但是目前生产端和支出端的数据存在相当大的裂口,疫情防控导致的生产、收入和支出循环不畅、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仍相当突出。
一是生产端下降幅度小于支出端数据,预计存货大幅度上升。从生产端数据看,一季度GDP下降6.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下降3.2%、9.6%和5.2%。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67.3%,比上年同期下降8.6个百分点。从支出端数据看,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1%,制造业投资下降2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低19.0%(网上消费下降0.83%);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同期名义下降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2.5%。出口(以人民币计价)累计下降11.4%,顺差98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80.1%。目前公布的生产端数据下降幅度都在个位数以内,支出端数据多数在两位数以上,预计滞后公布的存货数据存在较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
二是居民就业和收入情况好于消费支出下降幅度,预计居民储蓄上升。一季度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就业形势总体平稳。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比2月份降低了0.3个百分点。25到59岁的就业主体人群调查失业率是5.4%,比上月降低了0.2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 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 0 8 2 元,比上年同期名义下降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2.5%。基于这些数据判断,疫情期间居民储蓄比重会上升。
三是货币供应增长加快和贷款增速放缓印证有效需求不足。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3个和1.5个百分点,其中准货币(包括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同比增长12.2%,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 余额同比增长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0.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长12.7%,比上年同期降低1个百分点。一季度对居民户新增贷款1.2万亿元,比去年减少6000亿元。贷款增速放缓,对居民新增贷款减少;货币供应和储蓄存款增速提高,充分反映了疫情防控状态下,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居民贷款需求不足和对未来收入的悲观预期。
四是在货币供应增速加快的背景下,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和PPI(生产价格指数)环比负增长凸显有效需求不足。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回落,CPI环比由上月上涨0.8%转为下降1.2%,核心CPI (扣除能源和食品)环比连续两个月负增长。整个一季度CPI的涨幅是4.9%,比1-2月份回落了0.3个百分点。2020年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0.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8%。其中2-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环比分别下降0.5%和1.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3%和1.1%。疫情全球大流行之后,国际原油需求大幅减少,沙特与俄罗斯限产谈判破裂,原油价格大幅下跌。
五是疫情防控阻隔经济活动, 财政赤字的乘数作用消失,赤字规模不足抵消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疫情发生后,财政政策扩大疫情防控和救助病患支出,加大“三保”支出力度,加快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缓收部分企业和个人税收。2020年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和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合计下降13.8%,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和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合计下降3.2%。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支逆差9300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逆差7172亿元,两者合计逆差16472亿元,比去年同期扩大6918亿元。即使在财政政策这么大力度作用下,一季度GDP仍比去年同期萎缩11559亿元。
世界经济衰退风险恶化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受测试技术、预防用药、治疗用药、疫苗研发等因素影响,未来国际疫情发展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对于高度传染的病毒而言,新冠病毒引发的国际疫情大流行有可能长期化,并演变为季节性流行病,待疫苗诞生并普及后,疫情才会最终得到控制。疫苗的普及通常需要18 个月左右,因此,疫情长期化的波动式发展更加深了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根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截至2020年4月18日,全球感染人数已超过230万人。疫情促使多数国家采取封国封城等防控措施,停工停产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以美国为例,3月份美国失业率从上个月的3.3%升至4.4%,但3 月11日至4月11日的一个月内首次申请失业补助人数达到2200万人,预计4月份失业率会跳升至10%以上,超过1982年12月份经济衰退时的失业率。IMF在4月份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假设多数国家的疫情和必要防控措施在第二季度达到峰值并在下半年消退,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3%,比2020年1月的预测值降低了6.3个百分点(IMF,2020)。
国际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从以下几个方面恶化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
一是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导致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大幅下降,我国面临外需萎缩的困局。疫情大流行导致全球人员流动、货物贸易受阻,全球供应链断裂,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0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13%到32%之间,依托复杂产业链的行业和产品(比如电子产品和汽车等)贸易将急剧下降。随着全球供应链断裂,全球广泛的停产停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将造成更为严重的负面冲击,联合国贸发会预计2020年全球FDI将下降30% 到40%。对于中国而言,依托于中间品贸易的进出口将大幅萎缩,进而影响出口企业生存和外贸就业。
二是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组,对我国产业链地位造成影响。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发达国家产业战略布局调整以及各种“反全球化”势力的共同作用下,发达国家正在利用疫情收缩其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将中高端制造环节回流至本国,将中低端环节转移到东南亚、非洲、东欧等地,对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造成影响。疫情大流行后,欧美等发达国家更加强调经济主权和保护主义,更加突出本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美国更加重视“美国制造”和“购买美国货”,依据其《全国紧急状态法》《国防生产法案》,部分产业链(特别是医疗产业链)加快回流已成趋势。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的一些跨国公司出于业务稳定性的长远考虑,可能做出调整以便降低对单一供应商和供应来源地的依赖。
三是发达国家疫情可能蔓延至欠发达国家,加大这些国家的金融风险。目前,发达国家公布的感染人数大大超过欠发达国家,下一步如果医疗条件差的欠发达国家疫情集中暴发,其医疗体系可能崩溃,部分国家可能出现经济危机, 导致金融市场动荡,股市下跌,债务违约风险加大,资本流出,货币贬值。2020年一季度欧美发达国家在疫情冲击下,其股票市场在短时间内下跌30%到40%;俄罗斯、巴西、墨西哥、南非、土耳其等国货币大幅贬值。在这样的背景下,疫情进一步蔓延至其他国家可能会产生新的金融市场动荡。
畅通内部经济循环,扩大内部需求
(一)提高疫情防控技术,降低疫情防控常态化模式下的经济社会运行成本
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疫情防控阻隔了经济活动。目前疫情防控进入持久战阶段,一边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一边又要复工复产。出门戴口罩、公共空间的各种检测、出示健康码、保持社交距离、担忧被感染等等这些行为无形中加大了经济社会运行成本,阻滞内部经济循环,降低有效需求。目前美国、日本已经推出新测试设备,可将检测时间缩短至五分钟以内,这有助于及早发现病毒携带者,并对其隔离治疗。同时中国、美国等也在争分夺秒加紧研发药物和疫苗。应继续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降低国内外疫情蔓延风险。加大疫情防控和治疗技术研发,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准确性,缩短检测时间,做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大力提高疫情防控效率,避免疫情防控过度。既要降低感染风险,又要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成本,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率复工复产,畅通内部经济循环,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乘数作用。
(二)确保国内基础民生经济循环畅通,坚定不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考虑到疫情冲击力度和国际经济衰退的前景,应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基础民生经济循环畅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是保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只要就业稳定并有所增加,将失业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即便2020年经济增长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接受。其次是保基础民生,确保脱贫任务完成,现行标准下的剩余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再次是保能源粮食安全,提高内部经济循环安全性。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大力度监测国内外商品(尤其是粮食、能源等事关国家安全的基础产品)价格和生产库存,优先安排粮食能源等生产所需的各方面资源。抓住国际油价大幅回落的窗口期,加大原油进口,完善原油战略储备机制;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倡节约粮食道德风尚。最后要坚持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动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系统性规划,涵盖多项指标,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只是其中个别指标。按照25个量化指标测算,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全年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要对照相关定量指标,补短板、强弱项,找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改善的新需求,促进内部经济循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推出有力有效的扩大内需政策
为应对国际疫情全面暴发导致全球经济衰退,我国必须在适当的时机推出有力有效的扩大内需政策,通过内部经济循环阻断外部经济衰退的负面冲击。一是实施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提高财政赤字规模,发行不同类型的特别国债,提高财政赤字率至5%左右,减免困难群体的税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利率,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二是救助居民生活。疫情冲击对低收入者影响更大,中央财政通过发行长期(特别)国债筹集资金,向疫情严重地区的低收入者发放短期现金补助。地方财政可根据本地情况发放现金救助或者消费券。三是救助困难小微企业。由困难小微企业向银行提出贴息贷款救助申请,救助金贷款利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具体比例按照税收分成比例确定。四是执行灵活的房地产政策。在保持房地产价格稳定的前提下,给予地方政府一定权限。推出全国性的人地挂钩政策,在过去五年人口净流入的城市,针对新市民多建政策性公租房。公租房建设应选址合理,与产业布局融合,防止政策套利。五是加大新老基建投资力度。降低资本金比例,推进都市圈建设,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5G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5G终端产品消费,尽快形成5G产业链。继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发挥市场力量,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夯实宏观调控基础设施。六是健全消费环境。支持物流行业,降低物流成本,扩大网络消费和线上消费。对不同城市,分类施策。完善都市圈发展环境,解决城市停车不便和交通拥堵难点,放开汽车限购。规划引导健康消费,完善医疗保健预防制度,加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四)加大改革力度,疏通内循环管道
针对疫情冲击,适时推出改革举措。一是通过改革稳就业。扩大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大博士后支持力度。全面落实负面清单管理,降低企业创新门槛。二是推出跨省人地挂钩政策,促进土地指标在省级层面转移,解决人口流入城市土地指标不够用的问题。三是完善公共卫生领域体制机制。扩大医学、护理类招生规模,加大医学、护理类学生支持力度。推进医疗系统收入分配改革,建设家庭医生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缓解医患矛盾。继续简化异地医保报销手续。四是全面拓展“放管服” 改革,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继续优化政府服务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简化审批过程。五是加快自然人破产制度建设和信用制度建设,化解自然人债务负担。允许居民、自然人申请破产,为其在下一个经济周期的生活就业提供新的机会。六是扩大开放合作,稳定外贸和外资。积极推进出口企业的复工复产,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进一步落实《外商投资法》,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外资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进行投资。继续降低关税,特别是推动与其他国家进行医疗物资临时减税。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